27
2022
-
04
淺談輔助外固定支具的應用領域
作者:
術前即應用外固定支具。顱頸交界畸形伴寰樞椎脫位時,寰樞椎之間失穩、齒狀突脫位后移,延頸髓交界受壓。在這種狀態下,患者不恰當的頭部運動或者受到輕微的外傷就可能導致病情的急劇惡化甚至失去調理的時機。有必要通過外固定支具使顱頸交界區穩定性,個別重癥患者甚至需行顱骨牽引以達成部分復位并維持穩定性的需要。
頸圍的結構簡單、方便靈活,通過簡單的指導患者即可掌握其佩戴方法。
經口齒狀突切除術后至顱頸交界后路植骨融合術前,除個別患者兩次手術一次麻醉下完成外,大多數患者兩次手術之問的間隔為2-3周。在此期間顱頸交界區的穩定性變化是:齒狀突被切除后,延頸髓受壓解除,但寰樞椎之間起主要穩定作用的韌帶如尖韌帶、翼狀韌帶、十字韌帶等的功能被破壞,寰樞椎之間的穩定性更差。減少頭部活動,特別是避免垂直重力作用于寰樞關節,是防止寰樞椎繼續滑脫的必要措施。頸圍的穩定性雖然較SOMI和頭環胸衣差,但主要是對旋轉運動的抑制較差,而對頭部屈伸運動的抑制和垂直的支撐力相對較好。
顱頸交界后路植骨融合術后,顱頸交界穩定性依內固定方法的不同有所差異。輔助外固定支具的選擇需依據所采用的內固定方法和內固定安放的牢靠度而定。支具的選擇主要依據術中鈦纜綁定的牢固度,牢固度的經驗判定根據植骨塊(取自髂骨)的硬度和綁定的緊度。
除根據顱頸交界畸形的外科調理不同時機對外固定穩定性需求外,輔助外固定支具的選擇還需要考慮外科手術其他綜合因素和支具本身的特點。本組后路手術后應用頸圍和SOMI的病例中,均有出現枕頸部手術切口感染者。其原因在于頸圍和SOMI均需通過置于枕頸部的托板固定頭部,導致枕頸部手術切口部位皮膚受壓、透氣不佳、局部積汗等,感染的風險增大。頭環胸衣不僅具有穩定性優勢,其頭環裝置可避免枕頸部手術切口受壓而有利愈合,后路術后采用頭環胸衣值得提倡。
然而頭環胸衣也有一定缺點,例如可能出現顱釘穿透顱骨、顱釘松脫、局部感染等,其安放后的獨特感覺和外觀也可能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影響。
上一頁
上一頁